现在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管理学院
 首页 | 学院概况 | 党建之窗 | 师资队伍 | 学科建设 | 科学研究 | 招生信息 | 人才培养 | 学生工作 | 实验中心 | 学院新闻 | 公告通知 
管理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论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发展前途
2021年12月10日 21:52   审核人:   (阅读:)

五卅运动把中国革命推向高潮,社会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在运动中都有比较充分的表现,革命联合阵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矛盾也日益显露。生动丰富的革命实践为共产党人提供了许多新鲜的经验,错综复杂的革命斗争又把许多缺乏现成答案的新问题提到共产党人的面前: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发展前途是怎样的?无产阶级怎样在国民革命中实现自己的领导权?五卅运动前后,党的领导人陈独秀、瞿秋白、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周恩来等,在及时总结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作出广泛的论述,从而把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革命的性质和前途问题




党对中国革命性质和前途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军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19235月,蔡和森著文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性质与欧美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不同,已不是纯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问题,事实上已变成为国民革命的问题。


尽管这时共产党人还没有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但是他们已开始从时代条件、革命的领导力量、斗争目标等根本问题上,把这个革命同以往的民主革命区别开来。这就为党后来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供了思想条件。




资产阶级和农民问题




在民主革命中,怎样认识和对待资产阶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逐步提高和加深的。党的一大认为资产阶级都是革命的对象。二大认为资产阶级民主派是可以联合的力量。三大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中国资产阶级的大部分有两面性。到党的四大,已明确指出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反革命的“大商买办阶级”和“新兴的民族工业资产阶级”两部分。五卅运动时,民族资产阶级最初曾积极参加反帝斗争并发挥过重要作用,以后却妥协动摇,充分表现出它在政治上的两面性,从而为共产党人对这个阶级的特性进行较深入剖析提供了客观条件。


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党的四大前,共产党人已在不同程度上对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进行过探讨。四大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但对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严重性和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途径还缺乏认识。在五卅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又一次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力量,而资产阶级在五卅运动中却充分表现出它的两面性。随后,国民党右派又加紧了对革命势力的进攻。这些事实,使共产党人进一步认识到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重要性。


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问题上,共产党人提出一个重要观点:这种争夺不能局限在群众运动方面,还应当重视政权问题。这些说明,在事实的教育下,中国共产党人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认识比过去有所深化,已经从一般地谈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进到如何在国民党内部取得政治指导的地位。

武装斗争问题


对作为中国革命主要斗争形式的武装斗争问题,这时党在认识上也有新的进步。19256月,周恩来在东征回师途中讲演时指出,军队是工具,“压迫者拿这工具去压迫人”,被压迫阶级“也可利用这工具去反抗他们的压迫者,推翻压迫者的势力”;就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而言,“军队便是实现我们理论的先锋!”


党也初步认识到武装工农的重要性。大罢工开始后,共产党人看到工人纠察队在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它是中华民族反帝国主义的先锋队。




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初步构成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思想,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争取部分民族资产阶级,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斗争,推翻以军阀政权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和大买办、大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这个革命作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将为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准备条件。


文稿|刘长柳


编辑|新媒体中心  孔斐艳


校对|马强




关闭窗口
     
                                                                                        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地址: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沈辽西路111号 Copyright (C) 2008- 2017 沈阳工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