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党史百讲】——“一五”计划
SUT管理之家
学党史跟党走
风雨百年路,奋斗铸辉煌。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温党的光辉历程,引导广大青年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切实做到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自5月4日起,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开设《党史故事100讲》主题诵读专栏,通过讲党史故事,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进一步坚定信心,为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汇聚磅礴力量。
本期介绍
中国“一五”计划即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该计划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和陈云同志具体负责组织领导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工作。1951年2月,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决定自1953年起,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2年8月,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来到莫斯科,征询苏联政府对我国一五计划的建议,并商谈援助建设的具体方案。以苏联为主要学习对象,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边计划,边执行,边修正。
经过抗美援朝战争后,我国领导人对于工业的认识更加深刻,独立自主地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对重工业具有优先需求。于是,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195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苏联的援助对我国工业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一五”时期,苏联援助建设了156项重点工程,其中包括鞍山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北京电子管厂、华北制药厂、长江大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中科院近物所等工程。这些项目的建设构成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建设的核心和骨干,影响至今。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地超额完成,形成中国近代以来引进规模最大、效果最好、作用最大的工业化浪潮。重工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为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实现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轻工业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如华北制药厂的抗生素厂就是“一五”计划的大型重点项目之一。

“一五”计划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坚定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决定性的推进作用。
从一穷二白,到捷报频传。中国人民艰难而又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用奋斗,为社会主义建设大业奠基!
文稿|于婷婷
编辑|新媒体中心 张煜
校对|马强
阅读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