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的人群剪影里,火焰从106年前学生手中的标语蓬勃蔓延,最终定格为今日青年手持“五四精神”火炬的一片红,我们想同你讲个故事。
先从这儿说起: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空气里飘着白杏的涩香。
北大红楼前的学生群像里,有个戴圆框眼镜的年轻人正往围巾里藏传单——他是罗家伦,刚用蘸水钢笔在油印纸上写下“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八个大字,钢笔尖在纸上戳出密密麻麻的洞。后来,这些传单被学生撕成两半,正面写“还我青岛”,背面印“诛卖国贼曹汝霖”。
历史书总说“火烧赵家楼”,但很少提到纵火者匡互生是个画家。他口袋里揣着巴黎和会山东条款的报纸剪报,用炭笔在上面画了个滴血的拳头。当军警用水龙头镇压游行时,这个湖南青年突然抄起路边的煤油桶,火焰蹿起三丈高的瞬间,他高喊:“烧!让全中国都看见这团火!”后来他在狱中写诗:“我以丹青写春秋,何惜此身化薪柴。”
这些被镜头遗漏的细节,被课本简写的故事,藏着比口号更锋利的棱角,而最暴烈的棱角藏在最沉默的器物里:北大化学系学生用浓硫酸在青花瓷瓶上腐蚀出“还我青岛”的字样,瓶底暗刻“1919.5.4—永不当亡国奴”;法政学堂学生把《大清律例》撕碎烧成灰,混入朱砂在监狱外墙绘制“血色法典”;当我们重读彼时青年人的故事,读到的无非“火种不灭”几个大字——这一团区区拳拳的青年之火,烧出中国人民捍卫民族独立争取民主自由的坚强意志,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烧出1949年政务院正式宣布每年的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烧出火炬,传递给我们——新青年!
你听,白杏坠地的闷响里,1919年的火种正与2025年的旗帜共振。那些未被收录的呐喊、未被显影的字迹、未被讲述的器物,正在我们一次次反省与回望中重新凝结成火炬——这一次,该由你我接住这团火,烧出新青年的五四精神!
五四的火炬穿越时空,在新时代青年手中愈发明亮。看那实验室里彻夜不灭的灯光,映照着科技强国的志向;望那扶贫路上坚定的脚印,丈量着乡村振兴的蓝图;听那国际舞台自信的宣言,传递着文明互鉴的强音。正如李大钊所言:“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作为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的学生,我们应该深刻领会五四精神内核,将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以知识为剑,以理想为盾,用青春智慧熔铸民族复兴的荣光。
“青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站在两个百年交汇处,历史的笔杆已交至我辈手中。让我们怀揣梦想,砥砺前行,用赤诚青春擦亮“工大”校牌,以“管理”智慧为时代赋能,让五四的火焰永远燃烧,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途,续写属于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学子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