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参与学院的党课活动,结束时我的思绪总会不经意想起母亲泛黄的教案本,那枚被岁月磨去光泽的党徽,正在晨昏交替中讲述着另一个版本的人生答案。这位教龄与党龄相近的教师,用二十余年在教室里的星霜,在我心底种下了一粒特殊的火种:考公,从来都不是逃离内卷的避风港,而是青年一代传承教育星火的时代接力棒。
是看着母亲二十几载如一日,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傍晚才带着满身粉笔灰回家。那个母亲随身携带的印有“优秀共产党员”保温杯的杯盖上,泛黄的《纪念白求恩》摘抄在水汽里若隐若现。教室窗外的银杏叶沙沙作响,落在她备课笔记的“人民”二字上,金黄的叶子和墨迹融成一片。这份金色从她教我写“责任”的田字格里漫出,到如今又流淌回我的笔尖。当我在考场上写下“为国聚财,为民收税”时,纸页上洇开的不仅是墨水,更是母亲二十多年来批改作业的红笔印。她把“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用最质朴的方式教给了我——不是在黑板前说空道理,而是用每天早出晚归的背影,把“人民”的信念刻进我的生命里。

纵然现在考试已经结束,我也从一名学生转变成为一名公职人员,但是备考期间穿着西装第十几次在镜前练习模拟题目时,声音突然卡在“为人民服务”的“为”字上的记忆却始终无法忘记。焦虑的情绪瞬间涌上心头,辅导老师却让我保留这个失误:“记住此刻的颤抖,将来在窗口面对群众时,这份紧张会变成共情的开关。”当我带着满腔的热情进入面试考场,主考官发出准备指令时,那一瞬间眼前闪过的并不是培训时背过无数遍的答案模板,而是陪母亲调解老旧小区水管纠纷的深夜——那些被邻里的争吵与和解重塑的时光,教会我公务员考试从来不是寻找遮风挡雨的屋檐,而是锻造撑伞人脊梁的熔炉。铺展开的答卷上,每一道修正的痕迹都在诉说:所谓“上岸”从不是完美抵达,而是带着补丁继续泅渡。
政务大厅墙上的墨迹“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总与母亲教案本里的笔迹在记忆中重叠。当我们这代人带着数字思维走进田间地头,用智慧政务系统丈量民生温度,吾辈青年正在将“忠诚担当”的誓言转化为税惠春风的注脚。在“躺平”与“内卷”的夹缝中,依然选择将人生的坐标嵌入国家发展的经纬——这不是对现实的妥协,而是教育赋予的理想主义的觉醒。

我再次坐在那个熟悉的教室,看着晨光漫过母亲早已斑驳的鬓角,这或许就是对她数十年如一日的站在三尺讲台演绎“传道授业”的古老命题的最好嘉奖。而新时代的考场早已延伸到阡陌街巷,在智慧屏幕与申报表格的交响中,我们正以青春为墨,续写着“为人民服务”的永恒答案。这或许就是最动人的教育闭环:当粉笔灰融入税惠春风的脉络,母亲那枚传承下来的党徽,终将在我胸前折射出新的光芒!

撰稿:会计学2102班马楠
指导教师:杜昕、顾馨